|

近期,第71届艾美奖(Emmy Awards)提名名单公布。《权力的游戏》最终季获得了32项提名,创造了艾美奖获奖纪录。《贴身保镖》《杀死伊芙》《风骚律师》《黑钱胜地》《姿态》《我们这一天》《继承之战》等同样入围本届艾美奖最佳剧情类剧集。


作为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,艾美奖(Emmy Awards)被称为“电视剧奥斯卡”。特别是每年9月颁奖的黄金时段艾美奖(Primetime Emmy Awards),成为一年一度吸引万众目光的盛事,已经有足足70个年头。和其他任何奖项一样,“视帝”、“视后”花落谁家一直是观众关注的重点。在今年的提名中,有几位“特殊的”入围者,他们荧幕生涯成功的背后,经历着异于常人的艰难。


但他们都通过自己今天的成就证明了,优秀不看肤色、性别、年龄、身高,只看能力与付出。


微信图片_20190726164948.jpg



01

说“NO!”的勇气


凭借《权力的游戏》(Game of Thrones)里的“小恶魔”提里昂·兰尼斯特(Tyrion Lannister)一角,彼特·丁拉基(Peter Dinklage)已经手握两座艾美奖、一座金球奖。在这个群像史诗般的巨制中,他是唯一获奖的男演员。很多人说彼特·丁拉基非常幸运,彼特·丁拉基却说,他讨厌“幸运”这个词,因为“它贬低了很多辛勤努力。”


艾美奖-小恶魔.jpg


彼特·丁拉基天生患有侏儒症,身高只有1.35米。从童年开始,身高带来的阴影仍然无处不在。同龄人或无心或恶意的玩笑从未停止,但黑暗的现实并没有阻拦彼得表演天赋的施展。18岁时,他就已经写出了人生第一个剧本,并且在纽约青年戏剧节上演。高中毕业后,他考取本宁顿学院(Bennington College)表演专业,从此走上了职业演员生涯。


彼得01.jpg


演艺之路从来不平坦,对于一个身高1.35米的男演员尤是。因为身高的原因,找上彼特的常是一些精灵角色——穿着尖头靴子,戴着可笑的帽子。彼得一直坚持拒绝这些引人发笑的小矮人角色,即便是出现在大名鼎鼎的《魔戒》(The Lord of the Rings)系列里。他甚至公开表示:“我不明白为什么魔幻文学里充满了小矮人,如果托尔金有我这样的朋友,他就不会写出那样的故事。”


真正让彼特·丁拉基在电影圈获得关注的,是一部为他量身打造的电影《心灵驿站》(The Station Agent)。这次演出机会源于在剧场与编剧兼导演汤姆·麦卡锡的巧遇。麦卡锡敏感地抓住了彼得身上的光芒。“男主角所需要的特质,自信、敏感,他全都有。”


心灵驿站.jpg

▲ 《心灵驿站》


在电影里,男主角芬巴因为矮小的身高,很难不被别人注意。他应对别人好奇的方法,就是远离人群,将所有兴趣投射到火车上。借着芬巴的口,彼得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:“真好笑,人们像看到一个怪物一样对我,但我真的只是一个乏味的普通人。”


这部独立电影大获好评,更帮彼特·丁拉基斩获了2003年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影帝。2007年,他在英国黑色幽默喜剧《葬礼上的死亡》(Death at a Funeral)上出演男主角已故父亲的隐秘情人。这是他继《心灵驿站》之后,又一个大受好评的角色,也是一个完全与身高无关的角色。


葬礼上的死亡.jpg

▲ 《葬礼上的死亡》


当《权力的游戏》剧组找到彼特时,他仍然担心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矮人角色。这种顾虑在第一次剧组见面会时就被打消了。原著作者、前五季的编剧乔治·R.R·马丁(George R.R. Martin)甚至没等试镜就认定了由他来出演“小恶魔”。这个角色让彼特·丁拉基喜出望外,“《权力的游戏》中没有精灵,只有像我这样的矮人,我们是真实的。”


小恶魔.jpg

▲ 彼特·丁拉基饰演的“小恶魔”


在很多场合,他都感谢《权力的游戏》,不仅因为这部剧带来的奖项、名声和粉丝,更因为电视剧带来给在演技和职业上的磨砺:“电视剧让我将表演转化为一份普通的工作。我要表达,我要讲一个故事,这是整体的一部分。在这部剧里,我剥离了所有浮夸的技巧,就像木工一样,把横梁竖起来、把钉子钉进去。这让我成为更好的演员,我喜欢这种方式。


第四季里,借着“小恶魔”的口,彼特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:他在君临的法庭上为自己身为侏儒而受到不公的审判发出控诉。


审判.jpg

▲ “小恶魔”在法庭上


英国《卫报》(The Guardian)盛赞彼特的这一段表演:“以坚定的卓越表现演绎了文本,在看似虚张声势的表达下,流露出深沉的忧郁。


在“小恶魔”之前,彼特最钟爱的一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名剧《理查三世》(Richard III)中的理查三世。传闻中的理查三世跛脚、驼背甚至手臂萎缩,这种天生的身体缺陷和彼特·丁拉基的境遇非常类似。莎士比亚说:我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,也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。这句反讽意味浓重的名言,现在看来,竟成了演员彼特·丁拉基的最好注脚。


tumblr_n4evqag31J1rjpo18o1_500.jpg

▲ 彼特·丁拉基主演舞台剧《理查三世》


02

“我相信这个世界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多样化。”


与“小恶魔”恰恰相反,格温多兰·克里斯蒂(Gwendoline Christie)的在困境在于她实在是太高了。在遇到“美人布蕾妮(Brienne of Tarth)”这角色之前,她在试镜中屡屡碰壁。朋友们不止一次问过她是否考虑转行其他事业,但她一直没有动摇。“这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”,做演员就是她唯一坚定的事。


▲ 格温多兰饰演“美人布蕾妮”


身高1.91米的格温多兰曾是一个半职业的体操运动员,但一直对表演充满憧憬。退役后,格温多兰进入伦敦戏剧中心(Drama Centre London)学习表演。在格温多兰眼里,戏剧中心是英国“最核心、最苛刻、最具挑战性的地方”,在这里,无论从心理上、学术上还是身体上,她都经历着“似乎是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困难、最具挑战性的训练”,在这种训练中,“人真的被逼到了极限”。


极致的表演训练丰富了格温多兰表演的“武器库”,但她还是不得不直面前辈们泼的冷水。他们告诉这个高个女孩,她的身高外貌,很难找到适合的角色。格温多兰暗下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,也证明“这个世界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多样化。”


真正给了格温多兰信心的是她的恩师——演员西蒙·卡洛( Simon Callow)。他让温多兰记住两句话“要成为一名艺术家,永远、永远、永远不要放弃”和“勇敢面对自己,不要为自己道歉”。


西蒙.jpg

▲ 格温多兰的恩师,演员西蒙·卡洛


经历了无数的碰壁后,格温多兰在剧场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她饰演了《浮士德》(Faust)中的魔鬼,还在莎士比亚名剧《辛白林》(Cymbeline)中与“抖森”汤姆•希德勒斯顿 (Tom Hiddleston) 合作演出。


当为《权力的游戏》试镜时,乔治R.R.马丁立即决定“她就是‘美人布蕾妮’”,马丁表示,也许有很多演员可以演这个角色,但只有格温多兰能“懂这个角色”。


格温多兰对这个角色十分感激,“就像是和一个有着同样挣扎、无法融入常规社会的灵魂重叠在一起。终于,我们获得了认可,拥有了姓名,并且被给予了这般伟大的机会去扮演那个我们最渴望的身份。对我个人来说,这份经历是一样的真实。”


03

“她以亚裔超级英雄的姿态,让好莱坞正视亚裔演员的重要作用”


和彼特·丁拉基和格温多兰·克里斯蒂相比,吴珊卓受到的阻力,从她决定成为演员的那一刻就出现了。吴珊卓在自己家里就是异类,她出身一个学术世家,而她却选择进入加拿大国家戏剧学院 (National Theatre School of Canada) 学习表演。


父母反对她成为演员,行业对她也不看好。她没有通常意义上漂亮上镜的脸蛋,身材线条也算不上完美;身为亚裔,在好莱坞也难以获得主流角色。在她刚刚到好莱坞发展时,就被经纪公司当头一棒:“你不是当女主角的料。你最好去整容吧,我这儿没有什么能提供给你的。”


在很长一段时间,除了充满刻板印象的边缘人物,吴珊卓只能客串一些微不足道的配角。但即便如此,“接近真实”也一直是她表演的动力。她曾经表示,表演是一场数字游戏,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投身到故事里,让人们接受她的角色。《公主日记》里的搞笑校长、《水果硬糖》里爱管闲事的邻居太太、《托斯卡纳艳阳下》女主闺蜜……吴珊卓用一个个似乎不起眼的小角色绽放着自己的光芒。


公主日记.jpg

▲ 吴珊卓在《公主日记》中饰演的校长


闺蜜.jpg▲ 吴珊卓在《托斯卡纳艳阳下》出演女主角的闺蜜


2005年,她终于获得机会,出演《实习医生格蕾》里的重要角色杨(Yang),一演就是十季。


实习医生.jpg

▲ 《实习医生格蕾》


很多身在北美的亚裔都公开感谢吴珊卓,她用多元的角色和充满想象力的演出,帮助社会扭转了偏见。但也有人并不那么乐观。从2005年开始,吴珊卓连续五年提名了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女配角,但一次都没有获奖。很多人觉得,正是因为肤色,她才屡屡落败。


《杀死伊芙》向很多人证明了,能力和魅力足以打破偏见。为了能让吴珊卓出演,伊芙(Eve)一角更改了设定。而吴珊卓也用自己的表演征服了观众。“刚开始不会觉得吴珊卓漂亮,然而她演得太有魅力了”。《时代》(Time)杂志评价吴卓珊,“她以亚裔超级英雄的姿态,让好莱坞正视亚裔演员的重要作用。她让世界看到优秀不分肤色国籍,只看能力和付出。”


杀死伊芙.jpg

▲ 《杀死伊芙》中,吴珊卓终于挑梁主演


2019年1月,当48岁的她终于凭借《杀死伊芙》(Killing Eve) 收获金球奖时,她回顾了自己坎坷的演员之路。“当十七、八岁时,对我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人都跟我说不行,我都没听,熬过来了之后,其他人再说什么也打击不了我。”


图片来源于:网络


参考资料:

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film/2004/mar/21/features.magazine 

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tv-and-radio/2015/aug/07/peter-dinklage-tyrion-lannister-game-of-thrones-pixels

https://www.interviewmagazine.com/film/gwendoline-christie

http://hainan.ifeng.com/a/20190111/7156808_0.shtml

https://time.com/collection/100-most-influential-people-2019/5567697/sandra-oh/

https://www.buzzfeed.com/michelleno/sandra-oh-facts-killing-eve-greys-anatomy

https://www.backstage.com/magazine/article/sandra-oh-killing-eve-68256/

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12/04/01/magazine/peter-dinklage-was-smart-to-say-no.html


006VdzBtly1g0qy0kvrrgj312w0o7wi8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