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之前,先让我们看一下,何为感人:
菲尼克斯塑造的“小丑”带着观众一起感受愤懑与痛苦,进入小丑的疯狂世界;黄渤在《亲爱的》中饰演的父亲让人一起为孩子和家庭揪心;《少年的你》中,两个少年的温情和倔强也让电影院里的你一起哭一起笑。
这些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演员,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是在“演”戏,而是仿佛“活在角色里”。他们的情感近乎真实,这是感动观众的关键。
那么演员又是如何通过内在情感,做到“活在角色里”的呢?
“活在角色里”
“活在角色里”是许多表演者追求的一种“真实”的境界,为了角色、为了真正打动观众,演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彻底交付出自己的精神和身体,每一次扮演角色都唤起崭新鲜活的感情,而不是单纯地模仿情感。《演技六讲》的作者戏剧表演大师理查德·波列夫拉夫斯基 (Richard Boleslawski) 曾形容,“活在角色里”的演员和单纯模仿人类感情的“机械式”演员之间,有“人和牵线木偶的差别”。
▲ 理查德·波列夫拉夫斯基与演员蒂莉·洛施和查尔斯·博耶,图片来自 europeana.eu
“活在角色里”要求演员不看重角色的外部效果,而是聚焦于角色的内在和精神层面,学会专注倾听自己的心声,把自己的情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呈现。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,“不爱艺术中的自己,只爱自己心中的艺术。”
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,图片来自 stuki-druki.com
“情绪记忆”
在表演者寻求“活在角色里”的方法里,“情绪记忆”堪称一门宝藏课程。
情绪记忆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里博 (Théodule-Armand Ribot) 提出。根据他的定义,情绪记忆是人体组织暗中储存心理冲击和情感,并且在出现类似的外部身体反应时复活相关情绪的能力。
▲ 法国心理学家里博,图片来自 encenasaudemental.com
比如,一位姑娘捧着刚刚采摘的花朵回家,却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。听到消息的同时,她也闻到了花香。那么,在多年后,她的生活美满,但每次闻到这种花香,那种骤然的悲伤感就会再次涌上心头。
情绪记忆为什么对演员特别珍贵呢?
情绪记忆是艺术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演员可以借此在自己内心重现各种情感,把人类的精神生活灌注到艺术创作中去。
在“方法派”著作《激昂的幻梦》中,李·斯特拉斯伯格(Lee Strasberg)曾经这样描述这一方法:“我们没有要演员们讲述他们最初记忆中的故事,要的只是可以帮助再创造的细节。”
美国演员乌塔·哈根(Uta Hagen)在《尊重表演艺术》中教演员调动男友不辞而别的苦痛记忆,酝酿哭戏的情绪:“当时的天气、窗帘上的图案、摩擦着窗户的一根小树枝、男朋友发皱的衬衫领子、他身上刮胡水的味道、地毯被磨损的一角、当他离开时收音机正播放的音乐……其中一项将突然重新释放出你的痛苦,你可能会再度哭起来。”
有了情感做后援,演员就不必生硬模仿现实生活的外部现象,语言、表情、肢体表达都会展现出更加趋近真实的表演。从而成为独立的、个性的创造者。通过不断再创造的过程,能够表现出在舞台上对情感表现的控制能力。
如何获得情绪记忆?
演员情绪记忆最主要的来源是生活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要求演员,每天晚上睡觉之前,认真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事,这些人和事给了自己哪些情绪体验,最后把这些体验保存到脑海里的“情绪记忆藏宝箱”里,丰富演员的创作素材。当演员获得了这种感觉,唯一要做的事,就是重温这一回忆,培养这一感情,是它熟稔于心,召之即来。“假定你当众挨了一个耳光,那么一生中,只要想到这件事,你的脸就会发烧。”
周迅在《圆桌派》中也谈到过,当她在生活中情绪极度浓烈时,内心常常会分裂出另一个“我”,提醒自己,“记住这种感觉,记住这种感觉”,下次演戏有需要时也许就可以用到。
真实的经历是最直接、最有力量的情绪记忆素材,演员需要保持对外界的感知,不断积累自己的情感经历,为今后的创作积累大量情绪记忆材料。
怎样在准备角色时调动情绪记忆?
当演员确定角色的某个侧面需要何种感情之后,演员就要在他的“情绪记忆藏宝箱”中寻找出一段触发类似情感的回忆。用全身心去感受这种情感,并运用到当下的规定情境中,这是情感再创造的过程,也可谓演员工作中最美妙的阶段。当每句话、每个动作表情都被情感激发的,演员不用机械地背台词、背走位,而是真正活在其中。
蒋雯丽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,小品题目是《唐山大地震之后》。有的同学看到“废墟”就开始哭,有的同学不停用手挖废墟。还没有受过表演训练的蒋雯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“演”,但是她回想起两个画面,一个是小时候从画报上看的欧仁·德拉克拉瓦 (Eugène Delacroix) 的名画《墓地上的孤女》(Orpheline au cimetière),另一个画面是葛丽泰·嘉宝 (Greta Garbo) 的电影《瑞典女王》(Queen Christina),国破家亡,主角乘船离开,面无表情但满含悲痛和绝望。
▲ 《瑞典女王》的影片结尾,国破人亡,主角乘船离开。图片来自 http://pre-code.com
这些真实震撼过蒋雯丽的记忆,触发了她对灾后难民绝望的真实感受。在表演中,她没有大哭大喊,只是静静地坐在废墟上。不一会儿,蒋雯丽抬起头,看向天空,眼眶湿润,滑下泪来。虽然那时的蒋雯丽并不懂表演技巧,但她的表演由真实感情驱动,直击人心,“调动了在场所有人的感官”。
没有类似的回忆
如何获取情绪记忆?
没有人“情绪记忆百宝箱”能包容万物。如果找不到一一对应的情绪,就需要演员调动“相似”的情绪记忆和想象力。比如,要表演抓起一条致命的毒蛇——不可能真的去抓一条毒蛇——可以回忆曾被毛毛虫吓得发抖的经历,这一回忆与抓起毒蛇具备相似的情感基础。
在电影《亲爱的》中,黄渤扮演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。他坦言体验父亲那种焦急、担忧又绝望的复杂感情对他而言是最大挑战。
▲ 黄渤把《亲爱的》剧本中孩子的名字都改成了现实生活中自己女儿的名字
但黄渤在生活中也是一位父亲。他把剧本中孩子的名字都改成了现实生活中自己女儿的名字,“同样台词念一遍,马上找到感觉了”。孩子成长的回忆都涌上心头,瞬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那种父亲对孩子复杂浓烈的情感。他将这种内心生起的真实情感融入到台词和表演中,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观众。“好多戏,看监视器的时候,眼眶不自觉就红了。”
情绪记忆的运用,也需要演员注意尊重情感体验的真实度,不能运用过火。真实的生活和经历为角色带来的心理真实,这才是情绪记忆的正确打开方式。这需要演员保持对生活的敏感,不断深入生活、体验生活。
因而,成为一名成熟的、优秀的演员,意味着随时保持对周遭的敏感和关注,不轻易放过生活的细节,也不放过自己的感受。只有具备深入的洞悉力、灵敏的感知程度,不断将新的感受填充进“情绪记忆百宝箱”,才能不断赋予角色最真实的内在情感,真正做到“活在角色里”。
山下学堂第四期职业演员训练营——“角色创造”训练营,带你体验一个角色的诞生。
山下学堂第四期职业演员班
“角色创造”实战训练营
报名进行中
授课时间:2019.11.08-11.27
报名截止至2019.11.01
《演技六讲:创造角色的灵魂》【美】理查德·波列夫拉夫斯基 后浪出版公司,四川人民出版社
《今日影评·表演者言》第一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