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倪大红:表演没有诀窍,只有动心 | 大师分享课回顾

4月27日,山下学堂举办了2019年第一期大师分享课。继导演乌尔善、陈国富、田壮壮之后,倪大红作为首度做客山下学堂大师分享课的演员,与著名电影工作者王红卫对谈,分享了人生和表演的“森罗万象”。



“森罗万象”一语双关,既意指森罗万象的人物和角色,也意指演员这个职业需要的森罗万象的知识储备、人生经验和艺术视野。



在当天的大师分享课中,倪大红逐一回顾了自己与林兆华、田沁鑫、张艺谋、张黎等导演在戏剧、电影、电视剧中的合作经历,总结自己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和表演经验,并向在座的年轻演员提出了宝贵的箴言。

通过线上招募和邀请,来自影视和媒体行业的近百名观众共同参与了这次大师分享课。山下学堂创始人周迅、陈坤在台下以观众身份全程参与了分享课。



因为场地人数限制,很多报名者未能获得亲临现场的机会。我们整理了大师分享课的内容,希望更多人能从中获得启发。


为塑造人物做好准备

1982年,三度落榜的倪大红如愿以偿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。如今的倪大红形容自己“歪脖、耸肩、憋嘴”,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。

同样不太符合审美的,还有表演系1980级的师兄姜文。1982年表演系招生,教学组决定效仿1980级的选择,按照喜剧演员的定位录取倪大红——这些都是大学快要毕业时,倪大红从老师口中得知的故事了。


因为长得老成,替同学打开水的倪大红曾被误认为校工。在学校里排小品,同学都经常找演父亲、爷爷,甚至是更老的老人。比起“一张白纸”的同学们,倪大红因为曾经在地方话剧院工作过一年,因而身上难免有些“毛病”,不由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。

“我在地方话剧团,也参加了三台话剧的演出,觉得观众笑了,我就是好演员了。我觉得我从剧团来的,我应该去演点什么,老师要把你这个‘演点什么’给扼杀掉。你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演,你就要去演点什么?”

现在回头看,倪大红感谢老师的“特别关注”,也感谢在学校学习的时光。形体课、表演课、台词课……上完这些课并不意味着就成为一个好演员,而是让演员在形体上、声音上都接受训练,为塑造人物做好准备。


舞台上和镜头前

大学一年级,谢晋导演的《高山下的花环》来学校选演员,选中了倪大红。电影中的城市青年段雨国是倪大红塑造的第一个人物。与吕晓禾、唐国强这些成熟演员演戏,倪大红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演,不断与自己的演法做比较。从这部作品开始,倪大红对自己从前的演法“真的开始审视了”。


另一次具有冲击性的创作经历是1990年,进入“大导”林兆华的剧组排演《哈姆雷特》,演国王。带着对孙道临配音版的的既定印象,倪大红进入了剧组。一张口说完了台词,林兆华导演并不说话。

过了几天,林兆华让倪大红一遍遍加快语速,突破刻板印象创造人物。伴随着喘气,倪大红打破了自己曾经看过的《王子复仇记》的印象,也打破了同学们在台词课上得了高分的“生存还是毁灭”的印象。“一下把我带活了,我觉得这样在舞台上演戏很有意思,很活。”

倪大红在戏剧舞台创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。他在田沁鑫导演的话剧《生死场》中饰演东北农民二里半。罗圈腿,弓着腰,形象上一出来就能够让人记得住。他甚至还与日本实验戏剧大师太田省吾合作《水之驿站》,在舞台上用三分钟走一步路。



常有人与倪大红探讨舞台表演与镜头前 表演的区别。然而在倪大红看来,两者并不存在区别。

“它们俩两个相辅相成,谁也离不开谁。舞台是锻炼演员的地方,带着舞台的基础站在镜头前,演员是有内容的;镜头前表演有全景、近景,甚至还有特写,对我来说其实更难。”

在塑造了现象级角色“苏大强”之后,倪大红选择了回归舞台,从五月到七月,先后在《银锭桥》和《安魂曲》中出演。倪大红坦言,回归舞台一方面是避避“苏大强”的风头,另一方面,也想重温一下一气呵成、完整塑造一个人物的创作感受。


听进去,走心了


得益于舞台上十余年的摸爬滚打,倪大红在镜头前也时不时奉献即兴表演,其中不乏一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。

《都挺好》里,苏大强倒在地上嘟囔“我想喝手磨咖啡”,就是倪大红的灵光一闪。

“去不了美国,苏大强闹腾,原本是有两页纸的一场戏,剪掉了,只留下那么几句词。试了几次戏后,我觉得这么悲伤的一大段戏就这样结束了,对苏大强这个人物不好,想着能不能往回拽一拽,演着演着正好接着话说,‘我想喝手磨咖啡’。”

“我问自己这是苏大强吗?这对吗?后来我觉得对,非常对。”



倪大红又以《天盛长歌》中与陈坤的一段对手戏为例。

“(宁世征)老得躺在床上,不修边幅,陈坤饰演的宁弈进来,本来我俩是另外一番较量,但看见是我披头散发的样子,我们就变成了另一种状态,父子之间的感情占据了上风。”

很多人曾经向倪大红讨教表演的诀窍,倪大红觉得自己没有诀窍,只有“动心”。“你真的听进去,你动心,你的表演是走心的,你的表演可能会出现即兴的东西。”



人物关系,想象力,走心


虽然认为“没有诀窍”,倪大红在大师分享课现场,仍然为在座的年轻演员梳理了自己塑造人物的经验。

理清人物关系

“去创作一个角色一定要理顺人物关系,父女、兄弟、上下级……都是人物关系。先不考虑去‘演’,先把人物关系找对。路数就正了。

打开想象力

“想象力意味着你见过什么样的人,你创造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。”

想象力包含方方面面,首先意味着剧中的衣服已经成为角色的第二层皮肤,尤其在古装戏中,涉及到举手投足、走路步态。

想象力也意味着肢体语言。倪大红以《大明王朝1566》里的严嵩为例。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“阁老”严嵩出场时80多岁,倪大红出演时47岁。剧中有几场严嵩夜见皇上的戏。

“80多岁的人夜里起来去见皇上,天冷,圆凳底下会备一个火盆,照顾着严嵩。夜里面找你进宫,一定是有事。到了那,我不坐,先弯着腰慢慢趴在那看底下还有没有火盆。如果有,今儿的事不大;如果火盆都没了,可能这事就大了。一看这个火盆没了,也没坐,当时立马就跪这了,把自己帽子摘下来放在椅子上。”



倪大红用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“找火盆”的例子,说明了肢体语言的重要。“好的肢体语言一是会配合你的表演,准确的肢体语言能将此时此地的规定情景、人物关系都带出来,信息量特别大。”

想象力也意味着观察生活。倪大红年轻时下过乡,当过知青,也赶过马车,种过菜,收过黄豆。“我知道土豆是怎么从地里刨出来,黄豆非常扎手,割麦子的动作是很漂亮的。”他的表演从这些经历中获得滋养,一点点积累了生活的碎片。

“碎片积累多了就像万花筒,怎么转,那些碎片都会成好看的形状,我留恋万花筒,留恋碎片组织起来的千变万化。”


用心表演

所谓“表演的分寸”,其实都离不开“走心”。

“找对了人物关系,打开了想象力,不管面对镜头还是面对观众,一定不要管自己的声音或者形象是不是好听好看,要忘掉一切,全身心地用心去完成你此时此刻在创作的这个人物。”

多阅读、多鉴赏

倪大红认为,职业演员,一定要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,也要多阅读、多鉴赏、提高自己的审美。

“我读巴尔扎克、马克·吐温,里面的人物形象丰满。懂得欣赏,什么是好的表演,这个观看大量的影片是有关系的。多看自己喜欢的表演,甚至跟着去模仿,一定会有提高。”

作为一名演员,倪大红非常推崇电影《教父》三部曲。“《教父》人物关系非常复杂,而且每一部都在往前延伸,每一部都有新的演员出现,去创造同一个角色。”

前段时间他看了《绿皮书》,还在模仿里面的司机一角。“我现在表演是在做减法,用你为表演太复杂了,但是我仍在想,我还有什么样的表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