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山下空间|这是一个分享、再创造的实验空间


“表演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再现人类的精神生活。激发演员灵感的唯一东西,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持久而敏锐的观察。”

—— 理查德·波列拉夫斯基


1.jpg


北京,一个新旧交错、快速变动的都市,人车流动、霓虹镁光灯的闪动绚丽而灿烂。城市忙碌的景象是这个社会的缩影,然而紧凑的节奏也压缩了大家沉淀思考的时间。面对这样的快节奏及变化,感知会渐渐地变得麻木。这是在朱周设计团队承接山下学堂前,设计师与创始人陈国富、周迅、陈坤所探讨反思的问题。

对于表演工作者来说,生活点滴的感知及观察是累积表演内涵的重要元素。在这样的前提之下,我们决定一起打造让人可以静心学习的空间载体—— 山下学堂。


2.jpg


朱周空间设计

(设计理念阐述)


山下学堂使用的材质种类很单纯,并且色系自然温和。位邻大片林地公园,室外绿意盎然的风光被大量引进室内是这次设计的重点。木头、水磨石、绿植、阳光,就是山下学堂所选择的材质。温润的裸色除了展示材质的质地,也和谐地引导整体空间的平静氛围。

空间布局上,从上到下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规划,从4、5楼的教室教学区到2、3楼的办公空间,最后是1层对外开放的咖啡厅、花店,同时也作为楼上的缓冲接待区域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越往高楼层越私密的规划布置,但都保持着足够的空白留给空间里的使用者喘息及发挥。


5F & 4F 山下学堂


3.jpg4.jpg


传授表演艺术知识的空间并不能只是课桌椅排排坐,黑板粉笔这样的上课形式。肢体开发、多媒体阅览、排练室、影音室都是必须的,还有在课余之间学员交流或者是独自消化信息的空间。

作为一个教育场所,信息的传递及分享至关重要。但是我们认为,山下学堂作为一个演员进修的域所,应该要给予空间使用者最大程度的自由,保持自然低调的舒适感。因此在保证功能的完善后,我们尽可能的将空间留空,将创意及想象留给老师及学员们挥洒填满。


6.jpg7.jpg


表演工作者的训练,除了课堂中与老师的交流及反复练习琢磨,也需要与自己对话的空间。在顶层有一处庭院景观,僻静私密却又开阔自由,给予学员与自己共处的一方天地。我们希望山下学堂,是一个不被打扰,可以专注表演艺术进修的场所。无论是外在环境或是室内设计,平和、单纯、自然,是整个项目一以贯之的呈现。


9.jpg11.jpg


3F & 2F 办公空间


12.jpg13.jpg


虽然是办公空间,但在设计上我们也尽可能的将环境打造成舒适开放的。有隐秘的会议隔间,也有开放性的办公桌位。另外预留一个角落为阅读角,作为员工之间独立休息或是一同讨论的轻松角落。让办公空间不是呆板乏味,而是舒心并富有节奏的。


14.jpg15.jpg


1F 山下C5咖啡、山下一间


17.jpg


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许多细节可以探索、观察。我们将一层规划成复合式的空间,作为接待、咖啡休憩、花艺审美,并配有剧场空间供学堂定期举办讲座等活动。这是一个能最大程度接收各种来访人员的区域,也是一个可以观察百态的微型场域。


18.jpg


山下学堂的创办,源自于对于媒体信息高速传递下,台上的表演者的迷失或麻木的反思。这是一个分享、再创造的实验空间。承袭这样的概念,将每位学员视为主角,我们则是将“空间”这个配角角色做到不突兀、不抢戏,造就优雅、宁静、朴实的山下学堂。


20.jpg


设计团队:

创意总监│周光明

室内设计│洪宸玮、董伊轩、郑安志

软装设计|黄茗诗、凌博远

照明设计│朱彤云

摄影师 │蔡云普

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vermilionzhou,经授权转载,部分有删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