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山下·演界 | 在成为我们喜欢的演员之前,他们也跟着老师练了很久


表演的世界-04.jpg


我们都知道,演戏这件事,从来不简单。

即便拥有过人的表演天赋,不经过系统化的训练,或许也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演员。

奥斯卡影帝埃迪·雷德梅恩(Eddie Redmayne)演技毋庸置疑,这一切跟他在伊顿念书时的戏剧老师不无关系。


1.jpg

▲ 埃迪·雷德梅恩


作为英国最著名的私立男校之一,伊顿公学的戏剧教育相当扎实。当年在校期间,埃迪·雷德梅恩常常被老师西蒙·多曼迪(Simon Dormandy)安排出演剑走偏锋的角色,比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男扮女装。这些跨度巨大的演出经验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。

成名之后,埃迪·雷德梅恩曾多次对媒体表示,自己能成为演员,要感谢年少时有意无意的积累。他更坦言,直到今天,自己在拿到角色之后,还是会打电话给伊顿念书时的戏剧老师,并询问他的意见。


3.jpg

▲ 埃迪·雷德梅恩和他的导师西蒙·多曼迪


当然,并不是每一个在伊顿长大的男孩,最后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演员。比如,大众熟知的伦敦前市长、英国现任外长鲍里斯·约翰逊(Boris Johnson)当年就因记不住台词而在校园剧社备受冷落。


未标题-1.jpg

▲ 鲍里斯·约翰逊(右一)


因“金刚狼”大红大紫的休·杰克曼(Hugh Jackman),在涉足影视圈之前,是活跃在音乐剧舞台上的“台柱子”。

他曾凭借1999年的英国国家剧院版Oklahoma!一举拿下当年劳伦斯·奥利弗奖的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提名,并开启了一段在伦敦西区打拼的“光辉岁月”。


4.jpg

▲ 休·杰克曼


能唱能演的休·杰克曼毕业于西澳大利亚表演艺术学院,在校期间的系主任是资深名师莱尔·琼斯(Lisle Jones)。虽然只相处了短短几年,但如今已是好莱坞一线演员的休·杰克曼,每次回家乡,还是会经常去看望这位“教会自己在台上要深呼吸”的好老师。


WechatIMG157.jpeg

▲ 休·杰克曼和他的导师莱尔·琼斯


再把视线拉回英国。

英国戏剧与表演艺术领域的顶尖学府皇家戏剧学院(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,RADA)是世界公认的名校,为行业持续输送着优质的专业人才。这里也是英国一众优质演员职业生涯起步的地方。

回看RADA表演系近几十年的历史,有两位女老师不得不提,她们分别是珍妮·巴克曼(Jennie Buckman)和迪·坎农(Dee Cannon)。

堪称“英国演员教母”的珍妮·巴克曼,得意门生包括汤姆·希德勒斯顿(Tom Hiddleston),本·卫肖(Ben Whishaw)和艾德里安·莱斯特(Adrian Lester)等等。


8.jpg

▲ 珍妮·巴克曼


“杰妮简直太酷了!她每一天都能带给我们新的灵感,”当年青涩的抖森,是这么评价她的系主任的。

除了在学校工作之外,珍妮·巴克曼也会在空余时间为渴望精进自己的演技的演员进行辅导。日后成为007的丹尼尔·克雷格(Daniel Craig),曾经受到她的点拨。

以严厉的教学风格出名的迪·坎农,旗下学生同样非常出众。她在引导演员训练过程中,非常强调情绪的收放自如,对一板一眼的“无聊表演”,毫无兴趣。


7.jpg

▲ 迪·坎农


迪·坎农的高徒大多有着在戏剧领域深耕的经历。玛克辛·皮克(Maxine Peake),杰玛·阿特登(Gemma Arterton)和丹尼尔·梅斯(Daniel Mays)曾经都是迪·坎农的“练习生”。

玛克辛·皮克认为“迪是真正意义上的‘体能教练’”。“她把你推过了痛苦的临界点,让你变得更坚强、更敏捷。”

老师的悉心教导引领很多演员走上了艺术道路,演员间相互切磋的共同进步也是不可忽视的行业话题。1883年就成立的剑桥大学脚灯社(Cambridge Footlights)就是非常好的例子。

脚灯社以培养喜剧人才著称,上世纪八十年代,同在剑桥念书的艾玛·汤普森(Emma Thompson),休·劳瑞(Hugh Laurie),史蒂芬·弗莱(Stephen Fry)共同开创了属于脚灯社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

222.jpg

▲ 休·劳瑞(左一)、艾玛·汤普森(左二)、史蒂芬·弗莱(左四)


英国国家剧院的前任掌门人,伦敦塔桥剧院的艺术总监尼古拉斯·希特纳(Nicholas Hytner),也曾是脚灯社的核心成员。他对喜剧作品的偏爱,或许跟当年的这段经历有关。


9.jpg

▲ 尼古拉斯·希特纳


跟正统演员训练不同的是,脚灯社的架构比较松散,更加讲究编作与表演的融合。大多数从这里开启职业生涯的演员,在制作和导演领域通常也都颇有建树。

说到喜剧,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同样不缺乏技高一筹的专业表演导师。

作为一名活跃的舞台剧导演和善于挖掘演员身体潜能的表演老师,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(Christopher Bayers)在美国享有盛誉。《纽约时报》曾经评价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为“非常规的‘常青藤’教师”、“培养了几乎一代喜剧人”。

他是美国演员中心创始人之一,纽约喜剧表演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,曾任教于茱莉亚艺术学院、纽约大学Tish艺术学院、布朗大学,目前是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教授。


ChristopherBayes.jpg

▲ 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


基于意大利即兴喜剧表演,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创造了“小丑表演理论”,用独树一帜的肢体训练方式,帮助了无数的学生找寻到肢体的节奏和表演的快乐。

凭借《为奴十二年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露皮塔·尼永奥(Lupita Nyong’o),以及凭借《月光男孩》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马赫沙拉·阿里(Mahershala Ali),都是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的学生。

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后,演员露皮塔·尼永奥(Lupita Nyong’o)曾经分享过她在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课堂上进行表演练习的经历和心得:“如果你不把自己打开面对失败的可能性,你也不会迎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。没有糟糕,也就不会变得非凡。直接作出反应,比自我评价与担忧更快地反应——只有这样才能通往自由和创造力。”

今年暑期,来自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的艾伦·帕克斯 (Ellen Parks)与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将在山下学堂分别带来两个具有不同针对性的表演工作坊。


Chris在山下学堂新人班复试现场-logo.jpeg

▲ 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在山下学堂新人班复试现场


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的工作坊将在8月15日至25日期间进行,为期十天,主题为“情感的想象——向好奇的身体出发”。

克里斯托弗·贝叶斯的工作坊致力于打破表演的惯性模式,发掘演员最本真的天赋。在十天的工作坊中,他将采取即兴互动的训练方法,引导学员摆脱身体束缚、释放情感、发现自我,用音乐、节奏、身体、声音等多维手段调动演员感官,开拓想象力、感受力与表现力,最终实现自我突破,体会到表演的快乐。



(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“假艺术节 FAKE FESTIVAL”,经授权刊载。)